Technology
技术转移
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
来源:本站 时间:2023/06/21 10:03:00 浏览量:1495 点击收藏 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重要内容单列一章,突显了对科技、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在科技、教育和人才三者中,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三者围绕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形成相辅相成的三位一体关系。教育育人,既是基本民生也是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供给端;科技引领,需要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提供动力源;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形成三位一体格局中贯穿始终的中心线索。人才力量尤其是战略人才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因而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抓手。

一、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特定政策含义及其内涵延展性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个具有特定政策含义的概念,与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紧密相关,体现了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导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导向。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关键期,国家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遵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总体要求。因此,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其基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源头引领作用;其目的是形成我国在各领域国际竞争中的人才资源比较优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国家战略人才力量这一概念打破了按照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类型进行划分的传统分类法,主要从国家战略需要角度对人才进行分类。

  正是由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个与国家发展建设实践紧密相关、具有很强政策性的概念,因而其内涵也与国家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紧密相关,具有较强的延展性。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根据国际科技人才竞争趋势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我国全方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从十九大报告到二十大报告,我们对战略人才力量的认识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需要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关系也愈益紧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都培养造就大批切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符合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因此战略人才力量的内涵范围需要进一步延展,不仅包括“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等相对更侧重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高学历高水平研究型人才,还涵盖了“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等更注重工程、技术、技能等实际操作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包括了在某行业或者某领域有突出成就且德高望重的“大师”。其中应用型人才乃至大师都有可能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学历和学术研究能力,但是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领域独树一帜,或技术娴熟技能高超技艺卓绝,因而具有很高的威望,这种威望不是由于学历、科研能力或者职务带来的,而是由炉火纯青的技术水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带来的。

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责任和使命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心任务,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主要应承担四个方面的责任和使命:

  一是国家战略人才应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间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能否在关键领域“站在国际科技前沿”,以基础研究突破拓展认识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担负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历史重任,是我国科技领域开疆拓土的最重要生力军,必须在前沿、重点和交叉领域深耕细挖,努力抢占国际科技前沿的制高点,确保我国在时代急遽变革中把握先机开创新局,获得发展优势。

  二是国家战略人才应承担引领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任。人类劳动所独有的创造性构成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源泉,人才是各个领域自主创新的关键,创新驱动本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从世界角度看,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日益增强,发展方式的变革也要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经济正处于向更高阶段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亟须完成增强新动能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坚持问题导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整体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国家战略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必须承担起引领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任,才能确保我国精准把握科技革命带来的赶超机遇。

  三是国家战略人才应勇担国家战略性科技任务和科技攻关重任。国家战略性科技任务主要是从国家急迫需要或长远需求出发的科技任务,科技攻关重任则是针对发展中面临的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在现阶段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领域项目;此外还有全球气候异常和极端天气应对以及环境治理、空间探索、生命工程等等领域,都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承担科技攻关的重任。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使命就是以战略需求牵引科研选题,在国家战略性科技任务方面勇担重任勇挑大梁。

  四是国家战略人才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创新引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身上。人才资源是加快打造我国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关键要素,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因素,也是支撑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国家战略人才要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定位,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提升我国产业能力和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三、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的构成

  国家战略人才从国家政策角度看是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从实践角度看是实实在在奋斗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个领域的劳动者。因而应统观战略人才力量的分层分类,准确认识其体系结构,精准有效地选择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路径。从战略人才类型角度,参考国际上通常按知识与能力结构而将社会活动中的不同人才分为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技术应用型又可以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三类)的分类法,国家战略人才体系应该包括两大类(学术研究型和技术应用型)以及七种不同类型层次的人才(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从所承担使命任务的角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涵盖所有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既包括国家层级的“国家队”,也包括各区域层级的“地方队”,还包括各行业系统的“专业队”。因此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从整体体系上看涵盖面非常广泛,各类型与各层级人才力量彼此交织互动,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合情况,共同构成战略人才力量的网状体系结构。

一是国家层级战略人才力量的体系构成。

国家层级战略人才力量的主体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聚了我国大批顶尖水平的高层次战略人才,既有学术研究型人才也包括技术应用型人才,既有国宝级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大体来说,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体,相对而言在科技领军企业中则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占优势比例。

二是区域层级战略人才力量的体系构成。

在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对战略人才的竞争构成我国区域竞争的核心关键。区域战略人才力量体系类似于“地方队”,涵盖了多个层级,既包括如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涉及多个省和直辖市的大区域层级,也包括省(直辖市)级、地市级、县(市)级等地方区域层级。区域层级战略人才力量不一定是顶尖级的,但却起到支撑国家整个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基本框架的作用,是中央和国家级各类战略科技项目落地见效的基础和关键节点,是国家层级战略人才力量的蓄水池,同时也是支撑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骨干力量。根据各地科教布局的不同,区域战略人才力量的具体分布也有所区别。但总体来看,同样是既有学术研究型战略人才,也有技术应用型人才,既包含各层次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也包括青年科技人才、工程师、工匠和各种高技能人才。与国家层级的战略人才力量相比,区域层级战略人才的应用型特点更强一些。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区域层级战略人才的成长性,在适宜的内外部条件下,一些区域战略人才也有可能成长进步为更高层级乃至顶尖人才。

三是行业系统的战略人才力量体系构成。

行业系统战略人才力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例如农业系统、生态环保系统、军事国防系统、金融系统、教育系统、文化系统等等。每个行业系统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领域的不同,往往又包含若干个分类更为细化、专业性更强的分系统。每个专业系统或分系统都聚集了本专业领域的大批人才。如果说区域战略人才力量体系类似于“地方队”,那么行业系统的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就是“专业队”。行业系统中同样包含了各种类型的国家战略人才,例如本行业系统或本专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工程师、大国工匠以及本行业各种高技能人才等。行业系统的战略人才力量专业倾向更强,在本行业本专业领域内更专更精更深,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独树一帜的“专业队”。

四、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遵循人才建设的一般规律,结合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体系构成情况,必须全面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既要抓住人才工作中的共性问题,也要注重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差异化人才培育发展模式,让高端战略人才的“国家队”与区域战略人才的“地方队”和行业系统专精深的“专业队”彼此促进、共同发展,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层次复合型战略人才体系。

  (一)加强国家层级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强化“国家队”前沿引领作用

  一是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需求以及前沿、新兴技术的发展要求,遴选符合条件的战略科技人才组建一批“科技先遣队”,以抢占未来国际科技前沿竞争的制高点,为拓展国家未来发展空间、塑造大国竞争优势开新局、育先机。二是锚定国家建设发展中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遴选符合条件的战略人才打造一批“科技突击队”,就国家重大科技关键核心任务开展协同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让青年人才有机会有条件干事创业,促进青年人才力量发展壮大。

  (二)加强区域层级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强化“地方队”基础支撑作用

  对区域层级战略人才力量体系建设而言,需要结合地域禀赋特色与产业结构特点,整合本区域优质资源和创新要素,着力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是瞄准国家和区域需要,明确本地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将区域战略人才力量建设融入全国战略人才力量体系的整体布局。二是积极培养壮大一批适应本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人才队伍,努力造就更多支撑本区域产业发展升级的能工巧匠。三是加大科研投入,同时要关心和重视科技工作者的生存环境和物质需求,为人才减轻后顾之忧。

  (三)加强行业系统人才建设,强化“专业队”专业专长优势

  加强行业系统人才建设主要在于强化优势和加强协作两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强化专业领域的专业专长优势。例如可以分领域设立产业创新理事会,统筹推进本行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保障本行业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提升科技成果向产业技术的转化效率等。二是在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不同行业间的联合协作。随着前沿研究向超宏观、超微观和极端复杂方向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在多学科深度交叉中进行协同作战。因此,在加强行业系统领域人才建设方面,既要强化“专业队”的专业专长优势,同时也要加强不同行业系统和专业领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攻关,加快打造一批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四)强化教育作为各层次战略人才力量供给端的作用

  当前发展形势下国家对人才数量、质量等各方面的需求是庞大的和全方位的,因此必须强化教育作为各层次战略人才力量供给端的作用,提高我国战略人才力量自主可控的供给能力。一是加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体系提供源头支撑。二是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科技创新离不开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创新,要进一步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的作用,加强高校基础学科建设,为国家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高层次基础研究后备力量。三是聚焦培育优秀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科技人才需要培养、锻炼和爱护。要为青年人才减轻后顾之忧使其能够专注于工作、专注于创新,要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在科技战线上建功立业,让更多优秀的青年人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脱颖而出。

  (五)在开放交流和工作实践中培育人才、锻炼队伍

  一是要加强对外开放,促进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要坚持全球视野,坚持大局观和战略眼光,以开放的思维促进创新,在开放交流中不断锻炼并提高国家战略人才的水平和能力。二是要完善科研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科研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要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着眼大成绩、甘坐冷板凳、包容失败和鼓励试错的制度文化。三是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要让人才在工作实践中踏实成长不断进步。尤其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不能脱离实践锻炼的土壤。四是要加强科研生态和学风建设。新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要培育适于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环境,鼓励科研人员发扬独创精神;要注意强化科研人员学术共同体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强化学术自律、坚守诚信底线。

  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强化以国家层级高精尖战略人才力量为引领、以区域各层级战略人才力量为基础、以各行业系统专业人才队伍为“专精深”优势的全方位战略人才力量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和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

  褚思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3年第5期专题: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 加快建设人才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