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的潜力,对于我国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奋斗者”号完成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 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1
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基本情况
基础研究人才是科技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数量来看,基础研究人才是科技人才中规模比较小的群体。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为47.19万人年,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8.3%。
从基础研究人才分布来看,基础研究人才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分科技型企业。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基础研究人员分布在高校28.47万人年,研究与开发机构10.31万人年,企业2.34万人年,三者分别占基础研究人才总体的67.7%、23.1%和5.9%。
虽然基础研究人才总数相对较少,但却是支撑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科技发展的深度、高度、广度有根本性的影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科睿唯安发布的2022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中国内地共有1169人次入选,占比16.2%,排在全球第二位。当前,要激发基础研究人才发挥更大作用,需要准确把握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从政策角度给予有力支撑。
中国“人造太阳”(EAST)获重大突破。图为EAST 物理实验总负责人龚先祖(右)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左)在实验成功后庆祝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2
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征
基础研究人才具有相对于一般科技人才不同的成长特点和规律,在自身特点、资源条件、科研环境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和特定的需求。
——需要良好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自身特点方面,基础研究人才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同时要具备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潜心研究的科学精神。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基础研究人才能够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探索科学边界、在未来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的基础因素。而科学精神是支持一个有潜力的青年人是否会选择基础研究道路、能否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开展研究的重要因素。相比于从事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科技人才,基础研究人才更关注科学研究本身,开展研究更关注自身的科研兴趣。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19年开展的基础研究人才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才中,23.6%的人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我做研究时从来不会主动考虑研究成果是否会有市场转化价值”这一判断,比从事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的科技人才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
——需要持续稳定的资源支持和早期关键托举。
在资源条件方面,基础研究人才需要长期、持续、相对稳定的支持。基础研究呈现出周期长、科研成果不确定性、与产业和技术距离较远等特点。开展基础研究,需要基础研究人才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长期持续关注一个相对冷门方向的毅力,以及能够将想象与假设在科研中落实的条件。因此,基础研究人才需要持续的投入支持。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基础研究不一定都需要大额的资助,可以相对小规模,但要相对长期的持续资助,让基础研究人才有能够在一个领域内持续开展研究的预期,不会因为经费中断而不得不变化研究方向。国际上对基础研究持续资助有较好的经验。如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对人才的资助方式是注重“跟人”,资助期可以达到七年,资助期满后,符合一定条件还可以继续资助。
与此同时,基础研究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资源条件的早期关键托举。多项研究表明,科学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最佳年龄通常为40岁及以下。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想象力若能够被充分激发,将会对科技发展进步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在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过程中,尤其在青年阶段的关键时期,有力的资源支持非常重要。欧美发达国家对处于起步期的研究人员给予的早期资助和资金扶持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推出多项针对青年科学家的资助项目,帮助青年人尽早获得资助,尽早独立开展研究。
——需要潜心研究的宽松环境。
与其他类型科学研究最大的区别在于,基础研究在实现研究成果、产生实际作用之前,经常呈现出“无用”的特点,没有具体的应用方向和应用场景,但一旦形成重要研究成果,将会对科技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英国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波特曾经说过,可以把“无用”知识看作“尚未得到应用”的研究。基础研究人才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能够有更大的自由探索空间,产生更多想法,通过潜心研究,在未来有可能形成重要的科研成果。因此,基础研究人才需要尽可能宽松的科研评价与管理环境。
3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
科研生活状况
当前我国基础研究人才不断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在科研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面临一系列阻碍成长与发挥才能的困难和障碍。总体上,当前基础研究人才与应用研究等其他类型研究人员一样,要不停地去申请课题以维持研究,同时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收益等收入,这些都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经费的稳定性不足。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基础研究人才需要申请竞争性经费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经费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够。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020年开展的科研人员激励与获得感专项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基础研究人才“因为没有科研项目或项目太少而感到焦虑”,该比例在所有类型的科技人员中是最高的,比其它类型科技人才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基础研究的公共属性决定基础研究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公共部门,基础研究人才缺乏从市场上获取经费的条件,对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
——考核评价压力仍然较大。
基础研究人才在学术上追求卓越,在当前的学术成长路径下,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节点达到特定的高度。基础研究人才必须尽早得到各层级基金或项目资助,尽早拿到各种“帽子”,否则会影响未来的科研资源获取。同时基础研究具有长周期、成果不确定性等特点,容易导致基础研究人才承受更大的考核评价压力,甚至出现焦虑的状态。
——经济收入相对不高
我国基础研究人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从单位获取的相对固定的收入,成果转化等其他类型的收入相对较少。从实际情况看,基础研究人才的总体收入在科技人才中相对较低,主要靠工资收入。根据前述基础研究人才调查数据显示,基础研究人才每月从单位获得的收入与从事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差不多,但是除了按月的工资收入外,其它方面的收入(包括年终奖、兼职收入等)明显低于后者。
——生活压力相对较大。
由于需要满足基本的科研条件才能开展研究工作,基础研究人才主要分布在科技、经济都相对发达的地区,面临较高的生活成本需求。青年基础研究人才处于职业起步阶段,收入相对较低,缺乏单位收入外的其他收入来源,且同时面临住房、子女抚养、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多重压力,在生活方面也面临相对突出的困难。
4
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积极性的
相关建议
基础研究人才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卡点瓶颈问题。
——打造庞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军。
从基础研究人才的源头开始,引导青少年提升科学兴趣,加强青少年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提升基础学科教育水平,同时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为基础研究培养足够的后备力量,奠定我国未来基础研究以及科技创新的智力基础。
——探索实行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支持项目。
借鉴国际经验,探索在国家和地方设立对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非竞争性支持计划,以支持人才成长为目标,对起步阶段的基础研究人才给予经费支持。同时,发挥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探索由所在机构向青年基础研究人才提供科研经费,设立规模小、覆盖面大的项目,如在一些单位内部实行的青年基金、院长基金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尽量减轻中青年基础研究人才非科研压力。
适当提升基础研究人才从单位获得的薪资收入水平,减轻经济收入压力。加强地方政府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减轻基础研究人才的后顾之忧,使其能更加专心地投入研究工作。
——持续创造宽松环境。
进一步优化对基础研究人才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落实对基础研究类人才的评价要求,实行以原创成果和高质量论文为标志的代表作评价,将符合学科特点和任务性质的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落到实处。给基础研究人才“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底气,留足“十年磨一剑”的时间。同时,注重对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基础研究人才的榜样形象,消减浮躁情绪,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均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